8月23日,贵州仁怀乙巳年高粱归仓仪式习俗暨2025“仁怀红·高粱文化季”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举行。现场,仁怀市为当地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其中,贵州茅台“端午敬麦仪式习俗”项目成功入选并获授牌匾。
茅台镇作为茅台酒的核心产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端午敬麦”习俗孕育的天然土壤,海拔423米,三面环山,年均气温18℃,无霜期长达359天,年日照1400小时,为贵州高原最高值,这样的气候条件为茅台酒酿造所需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生存环境,目前已发现1946种与酿酒相关的微生物,充分印证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说法。
“端午敬麦”资料图片
“端午敬麦”习俗的起源,与茅台酒核心工艺“端午制曲”深度绑定。曲乃酒之魂,茅台酒的生产以优质冬小麦为制曲原料,端午制曲是最佳季节,端午敬麦仪式习俗古来有之,茅台酒厂的发展使得这一习俗得以延续。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国便有制曲技术,《齐民要术》更是明确9种酒曲需在农历五月制作,其中8种以小麦为原料。茅台先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长期酿酒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端午时节湿度大,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高温大曲极为有利,是制曲的最佳季节。
为感恩自然馈赠、祈愿酿出佳酒,先民将小麦视作有灵魂的生命,祭祀历代制曲宗师,产生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端午敬麦习俗。“三家烧房”时期,其活动形式初步成型;1951年国营茅台酒厂成立后,持续传承弘扬;2017年,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提炼为文化范式,开创中国白酒业制曲首个祭祀典仪,仪式包含“敬天、敬地、敬水”“取麦与润麦”“熏仓”三大环节,并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敬麦”日。这一天,茅台人满怀虔诚感恩之心,敬小麦及历代制曲宗师,祈愿庇佑酿制出醇香的茅台美酒。如今,参与人数从最初10余人增至100余人,通过新媒体辐射上万人。
此次入选非遗,不仅凸显了“端午敬麦”的多重价值——其承载着茅台地域种植史、酿酒史,也是科学酿造技艺的传承,更能为酒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赤水河酱香酒流域产区建设推进,这一习俗有望成为地域性文化保护典范,让茅台百年酿酒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来源:茅台融媒体中心
文/图: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