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册图书×1500公里,从黄浦江到苗岭山乡,这批图书将在贵州基层图书馆“安家”!
8月28日,“沪黔书香续·共读筑新篇”阅读推广研讨会暨上海图书馆图书捐赠仪式,在贵州省图书馆举行。标志着上海图书馆与贵州图书馆正式开启深度合作,从“送资源”迈向“建机制”,深化东西部文化协作,为“书香中国”建设增添新动力。
数字资源+战略合作,共绘书香未来
一场图书捐赠让我们看到,读好书,不止在城市,更在乡村。
本次上海图书馆捐赠的13万册图书,是根据基层公共图书馆实际用书需求进行的精准捐赠,涵盖文学、历史、科技、艺术等领域。
“基层图书馆面对的是当地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人群,他们的阅读需求多样性,比如学校集中的地区、农业为主的地区,对书籍的需求都不一样。”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表示,图书捐赠绝非简单“堆量”,而是要精准匹配基层群众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大众阅读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基层图书馆馆藏质量。”
13家公共图书馆获赠藏书共13万册
精准捐赠,体现的是责任与诚意。
为保障基层群众接触到优质读物,贵州省图书馆联动全省各地州图书馆,依据实际用书需求,将13万册获赠书籍精准投放至遵义、六盘水、黔西南州及威宁、三都、紫云县等13家公共图书馆。
“这批优质图书下沉基层,将有效打破图书资源集中于少数地区的现状,缩小区域间文化资源获取差距,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均衡分配。”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介绍,随着省级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加强省内公共图书馆协作、促进资源均衡、助力区域文化发展,已被纳入贵州省图书馆的“责任清单”。
捐赠仪式后进行的阅读推广交流研讨
“这次13家公共图书馆分别获藏书5000-20000册不等,这些资源将支持当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将更好地满足民众‘家门口读书’的需求。”彭银说。
此外,为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上海图书馆还向贵州公共图书馆捐赠数字展览资源,让读者在“云端”就可打卡上海文献展,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体验边界,让优质文化资源以更便捷的方式触达基层群众。
一场图书捐赠的背后,藏着东西部文化协作的“深层密码”。
当天,贵州省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签署首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这场被视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跨区域协作典范”的合作,既聚焦资源共享、经验互鉴,还将在人才培养、阅读推广、古籍保护利用上开展深度联动,通过“挂职锻炼”“阅读推广特训”等实招,打通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东西部协作写下“书香答卷”。
13万册图书背后的“双向奔赴”
“比如,贵州图书馆的同行可来沪,向上海馆员分享‘如何在基层把文化服务做得既务实又高质量’;上海馆员也会交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古籍保护利用等经验。双方还能联合打造沪黔阅读推广品牌IP,推动文献共建共享,让知识服务突破地域阻隔。”在徐强看来,围绕古籍“活起来”,双方将携手发挥古籍保护、修复、传拓的优势;在图书馆建设、管理、服务创新等领域,还将开展课题合作、举办研讨会,共享学术资源,探索“破圈”新路径。
上海图书馆一行与贵州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交流研讨
从“送资源”到“建机制”,从“线下书”到“云端展”,上海与贵州正以“双向奔赴”的姿态,让优质文化“活”在基层、“热”在群众。这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提供了新范式,更将为“书香中国”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