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蜡刀也太神奇了吧!”
“漆扇居然能有这么多色彩和样式”
近日,一群好奇心十足的高中生走进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人文体育学院数字文创工作坊。当非遗蜡染的蜂蜡香遇上漆扇的雅致韵,没人能拒绝这份亲自动手体验非遗的快乐!这场充满匠心与盎然兴致的非遗知识探寻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蜡刀落处,好奇点亮创意
“老师,白色的是蜡吗?
怎么能画出这么细的线呀?”
刚踏进蜡染体验区,学生们的目光就被展架上的蜡染作品牢牢锁住:蓝白相间的纹样里,既有传统的蝴蝶纹、几何纹,还有融入不同昆虫元素的新设计。

2024级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吴瑞雪同学向参观的学生解说道:“我们数字文创工作坊与贵州蓝布谣文旅公司共建,这里有很多是我暑期在蓝布谣学习和创作的作品,我对非遗文化蜡染很感兴趣,接下来我想去申请非遗传承人。”

戴上手套、拿起蜡刀,体验正式开始!当他们第一次拿蜡刀,才知道看似简单的线条,想一笔成型并不容易。“老师怎么才能让线条粗细更均匀呢?”“有传统纹样可以参考吗?”围着工作台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问络绎不绝。
大家专注地在布上勾勒着图案,起初还有些学生紧张得手抖,蜡线画得歪歪扭扭,但在老师“先描轮廓再填细节”的指导下,大家很快找到感觉。有同学把自创图案画在上面,有人给传统纹样增加“小太阳”的彩蛋。亲手体验到创作难度之后,同学们眼神里更加充满了对非遗技艺的赞赏。

学生们不仅被精美的蜡染作品吸引,更在“执刀、画蜡”的实践中,完成从观摩者到实践者的转变。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非遗的魅力,更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起点——在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实践中,锤炼专注、习得匠心。


漆色流转,体验拉满
如果蜡染区是创意小课堂,那漆扇区就是沉浸式游乐场!漆扇成品一亮相,就引来此起彼伏的惊叹:“这漆色也太亮眼了吧!”当得知可以亲手调色、晕染自己专属的漆扇时,学生们更是按捺不住,纷纷抢占体验区,连排队时都在小声讨论要国风还是多巴胺缤纷配色。

“你的云纹染得真好!”
“我觉得加个月亮会更有意境!”
调漆环节,老师先让大家熟悉从浅粉到墨绿的各类颜色搭配,然后演示如何让漆料在调色箱里渐渐充满灵气。“老师,我想调个渐变色!”一位女同学举着调色瓶请教,旁边的同学立刻凑过来观看。
染色时现场变得更加热闹,有人蹲在桌边思索着要染的纹样,有人趴在操作台上搭配着颜色,还有人互相“串门”点评。连平时安静的学生都被氛围感染,主动拿着待染的扇子争先恐后往前伸手,整个工坊里满是“快看我的好不好看!”的讨论声,手里的漆扇还没干,大家就开始期待晾干后有多美。

在这里,漆扇制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验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创意—设计—执行—评价”工作流程。从调色的把控,到晕染的意境营造,学生们在实践中系统性提升了审美判断、动手能力与协同创新的综合素养,这正是非遗技艺融入课堂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非遗,价值体现
数字文创工作坊以蜡染、漆扇等非遗项目为核心载体,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缩影。学校不仅传授技艺,更致力于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转译与创新应用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文化市场中,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视野的设计力量。
数字文创工作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b]
其一,是“非遗+数字”的融合创新。[/b]学生在此掌握非遗技艺与软件能力,能直接赋能专业学习,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
其二,是开放共享的社会服务。学校通过“走出去”为中小学提供非遗课程,并“请进来”企业能工巧匠交流指导,形成一个教学相长、服务社会的活力平台。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源于此:以非遗技艺作为核心技能,引导学生在掌握蜡刀运用、纹样绘制等基本功的同时,激发其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将课堂直接转化为传承与创新的第一现场。
这个绚烂的非遗空间将持续向公众敞开怀抱。我们期待莘莘学子来此探寻设计的本源,更欢迎家长及社会各界前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感受文化活化的力量,共同参与这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薪火相传的生动实践。
[b]
[/b]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