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市场已进入主流应用阶段,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根据Gartner和IDC的权威报告,市场呈现“多强竞争、场景分化”的格局:一方面,在信创国产化与AI算力部署的双重驱动下,超融合架构正从传统资源集成平台加速演进为“人工智能、一云多芯”的全栈化数字底座。传统服务器厂商依托其成熟的算力硬件基础与规模化部署能力,在超融合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超融合软件厂商通过技术差异化在垂直领域深耕。随着VMware替代需求、国产化浪潮以及AI算力部署的加速,超融合平台的功能已从计算、存储、网络的整合,扩展到容器管理、AI管理、云边协同等全栈能力。
在此背景下,不同类型厂商依托自身基因形成差异化路径。如作为服务器硬件厂商,超云通过一体机形态交付实现开箱即用、统一售后,保障超融合整体的性能和兼容性。其FS5000信创超融合一体机在“数字龙江”项目中实现全栈国产化部署。此外,其超融合不仅能够提供传统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还能够提供智算资源,从数据管理、模型训练到推理部署的一站式管理,凸显硬件厂商在在规模化交付与软硬深度融合创新的优势。云宏与电子云两者均以纯软件架构打破硬件绑定,凸显兼容性与平滑进化能力。云宏CNware平台通过全球计算联盟GCC标准测评,支持“一云六芯”异构管理,实现跨架构资源统一调度;电子云则凭借Kubernetes原生架构,提供“业务无感知、数据不迁移”的平滑演进能力,从超融合无缝升级至私有。这种软件中立性为用户降低信创迁移门槛,尤其适合需兼容存量异构环境的企业;深信服则以“安全即服务”为核心,将零信任防护、国密算法深度集成至超融合平台。其信创方案在金融领域替代VMware时,数据库性能提升30%以上,并通过AIOps实现故障预测自愈。浪潮云基于私有云技术栈构建超融合方案,凸显高上限扩展性。其“超融合微数据中心”支持模块化部署,可快速扩展为全栈云平台,适配特种、科研等需高保密性与灵活演进场景。这种从超融合到私有云的无缝进化路径,为长期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可持续迭代的架构基础。
信创超融合技术正从“基础替代”迈向“能力融合”,未来竞争焦点将集中于全栈国产化适配效率、AI-Native架构成熟度及边缘场景轻量化能力。硬件厂商以软硬协同优化性能,软件厂商以生态兼容性降低迁移成本,而安全与服务能力将成为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壁垒。
结语
2025年度超融合平台的发展,呈现出围绕“自主可控”核心深化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市场从早期的资源池化向支撑关键业务、信创转型及AI算力的高性能数字底座演进。本次观察的十家代表性企业,其创新实践共同推动了国产超融合产业步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它们不仅在计算虚拟化、存储可靠、网络智能、安全防护、运维极简、开放兼容等国家标准定义的六大核心能力上夯实基础,更在具体落地中展现出侧重点各异的技术突破。例如超云等厂商在信创全栈适配与AI结合方面的探索,则体现了行业应对特定场景需求的深度创新,而华为FusionCube等则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保障了关键业务极高的服务等级协议(SLA)。展望未来,随着云边协同和AI驱动运维等趋势的深入,超融合平台的安全可靠体系将向更智能、更自适应、全域覆盖的方向持续演进。
(文/观海)
e-Mail:lab@enet16.com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