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再忠
“暑不尽的快乐 爽到底的清凉——2025爽爽贵阳避暑节”线上启动仪式昨晚落幕,当全国多地网友都在吐槽热热热时,贵阳人却在朋友圈云淡风轻:“黔灵山的猴子都嫌凉,抢我外套当毯子盖咯。”——这波凡尔赛操作背后,是1025座公园织就的绿色巨网,让爽爽贵阳成了三伏天里的“人间冰箱”。
贵阳“千园之城”的称号绝非虚名。从卫星图俯瞰,整座城仿佛打翻了调色盘,星罗棋布的绿色斑点镶嵌在楼宇之间。最绝的是那些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在楼盘犄角旮旯里,设计师们玩起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魔术。民生路菜场拐角,昔日的废弃配电房摇身变成“竹韵小筑”,青瓦白墙间栽着凤尾竹,老伯伯正教娃娃写毛笔字:“这里比空调房透气多咯,写完字再吃碗隔壁的玫瑰冰粉,安逸得很。”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则上演着生态奇迹,公园间的“生态走廊”——通过绿道串联十里河滩、花溪公园、天河潭,有骑行爱好者说:“沿着南明河骑二十公里,树荫就没断过,简直是‘凉凉’消消乐通关路线。”
当夕阳给甲秀楼镶上金边,公园里的避暑大戏才到高潮。河滨公园露天广场响起《奢香夫人》,广场舞阿姨们踩着投影跳得欢腾;儿童乐园的戏水区变身“水上DJ现场”,滋水枪随着电子乐节奏扫射;而路边音乐会,每到星期五都唱得欢腾——围观小伙拍视频发抖音:“建议全国推广,这比花钱买门票的演唱会沉浸感强太多了。”
据生态学者测算,贵阳公园体系日均吸收二氧化碳超万吨,相当于给整座城开了百万台隐形空调。但本地人更懂其中妙处——在花溪黄金大道啃着冰镇西瓜看萤火虫飞舞的大学生们,在登高云山森林公园枕着松针午睡的情侣,在街角口袋公园石凳上分食豆腐圆子的祖孙,都在用身体验写着同一本避暑秘籍:当热浪席卷大地,贵阳人微微一笑,转身扎进最近的绿色角落。
千园之城的凉意,不在气象站的报表里,而在树影摇碎的阳光里,在荷叶托住的露珠里,在孩童戏水溅起的彩虹里。这座城将“公园即客厅”的理念玩到极致,让每个市民都成了“绿色股东”。三伏天里,当你在某个不知名的口袋公园接过嬢嬢递来的冰镇杨梅汤,听见她用地道贵阳话说:“歇阴凉嘛,自家门口就是风景区!”——那一刻你突然顿悟:所谓避暑天花板,不过是把日子过成公园长椅上的微风,不徐不疾,自有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