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b759da4642248a938be7b893d67aff.png

关闭
搜索
|

世界防治肺结核病日手绘风横版海报__2025-07-09+22_20_30.png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来源: 商业品牌网 ·  作者: 世界品牌实验室 ·  2025-09-29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25年度(第二十届)《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于9月24日在香港发布,丰田继续蝉联榜单第一的位置。国家电网、三星、海尔、中国工商银行分列榜单第二至第五的位置。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共囊括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从品牌数量的国家分布来看,中国品牌凭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出海寻找新增长点,在榜单上总体表现稳健。今年共有217个中国(包括港澳台)品牌入选榜单,中国依旧是上榜品牌数量最多的国家。日本今年有129个品牌入榜,位列第二。韩国、印度和新加坡分别有45个、29个和23个品牌入榜,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联合国《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数据显示:亚洲拥有45.5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60.5%。在亚洲市场,外国品牌投资中国依然比其他国家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且高效的供应链网络,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中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1万亿元万亿元,同比增长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95749元,增长5.1%。随着全球经济处于非典型周期,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正在加剧。全球产业经济格局正在重塑,技术革命发展迅猛,中国品牌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加速数字化转型;深化全球市场本土化运营,通过ESG体系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同时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打造柔性供应链,将是中国品牌应对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b]

[/b]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中,中国大陆有178个品牌上榜,排名第一,继续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榜单前10名中有6个中国品牌,分别是国家电网、海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腾讯和华为。榜单前100名中,中国大陆品牌占据了47个席位,和去年持平。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近年来,中国品牌生态在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交织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多元化格局。一方面,大量本土品牌依托完善的制造体系和敏捷的供应链能力,快速捕捉市场机会,从细分品类到全链路布局不断迭代;另一方面,国际竞争与本土创新并行,推动品牌在产品力、技术力和文化表达上全面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营销模式也加速进化,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以社交化、场景化、互动化为核心的立体传播。品牌建设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的投放与传播,而是围绕文化、媒介、创意与体验四个关键方向展开,通过深化文化共鸣塑造长期价值,以数据与AI驱动的媒介策略提升投入效能,借助科技与用户共创重塑创意逻辑,并在全渠道触点中打造个性化、连贯的消费旅程。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品牌竞争方式的转变,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将由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所驱动。

日本

日本在2024年的经济发展总体温和,但依然展现出一定韧性与结构性复苏特征。根据日本内阁府数据,2024财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为0.8%,名义GDP增长为3.7%。尽管外部环境不确定、通胀压力持续,日本经济依然在民间投资、国内需求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下保持平稳运行。如今,日本品牌建设更多依赖内生驱动力,重点不再是单纯的市场规模扩张,而是围绕品质、信任和文化价值的深度塑造。国内消费逐步回暖,促使企业在本土市场上精耕细作,同时通过文化软实力和技术创新拓展海外影响力。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日本企业依托国家文化、品质口碑和差异化优势构建独特竞争力,帮助企业保持全球影响力,也强化了日本整体的国家品牌形象。[b]

[/b]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中,日本有129个品牌入选,是入选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中国。榜单前10名中,日本占据3个名额,分别是丰田、本田和索尼。榜单前100名中,日本有37个品牌入选。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品质已成为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的核心基石。日本品牌始终将“质量第一”作为根本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与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日本企业对品质的坚守始终如一,形成了高标准、强执行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从材料筛选到流程优化,再到成品检测,处处体现对长期信誉和消费者责任的重视。面对质量问题,它们往往以积极、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应对,甚至不惜放缓发展速度也要维持品质标准。这种以信誉优先的价值取向,不仅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持久信任与忠诚,也构筑了日本品牌难以被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韩国

2024年,韩国经济在多重不确定性中实现温和复苏。根据韩国央行初步数据,全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虽低于央行2.2%的预测,但较2023年的1.4%有所加快。这一疲软表现发生在总统尹锡悦于12月3日宣布戒严令并随后遭到弹劾的政治动荡之后,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b]

[/b]

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中,韩国共有45个品牌上榜,比去年减少1个,入选数量仅次于中国和日本,位列第三。值得一提的是,三星进入了榜单前10名,紧随其后的分别为SK和LG。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韩国品牌依然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其核心策略在于针对不同市场进行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开发与本地化运营:基于气候、文化和审美偏好,灵活调整产品配方、功能、包装和定价,以提升市场契合度。例如,K-Beauty在北美强调功效与安全认证,在东南亚主打清爽美白,在中东则注重高保湿与奢华感,显著增强了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时,品牌不断升级环保配方与可回收包装,积极响应可持续消费趋势。数字营销是推动其全球扩张的另一引擎。通过TikTok、Instagram和YouTube等平台,品牌以分众化内容,如功效测评、护肤教程等,覆盖多元消费群体,并与本地KOL合作建立信任。此外,在目标市场设立本土化社媒账号和线上店铺,构建了从内容触达到即时购买的转化闭环。凭借创新产品与数字化运营的双轮驱动,韩国品牌在激烈全球竞争中持续巩固份额、拓展新兴市场。

印度

2024年,印度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根据印度统计与规划实施部(MOSPI)数据,全年GDP实际增速达到6.7%,名义增速9.8%,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表现亮眼。得益于强劲的服务业表现、制造业扩张以及内需的稳步增长,印度在信息技术、制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持续吸引外资。同时,政府积极推进“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仅改善了营商环境,也推动了本土产业升级与创新。[b]

[/b]

2025年的《亚洲品牌500强》中,印度共有29个品牌上榜,数量仅次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位居第四。榜单前100名中,仅有2个印度品牌入选,分别是信实工业和塔塔。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在印度,人口庞大且收入差异显著的市场,高性价比不仅是一种定位,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印度消费者普遍在价格与品质间寻求平衡,中低收入群体占比超过60%,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推动其对“既要好、又要省”的需求,使性价比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印度本土品牌凭借成本效率与规模化生产,成功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性价比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品牌Micromax,借助本地制造与零部件本土化降低成本,在配置上紧跟国际趋势,定价却低于国际品牌20%–40%,以实用功能满足大众需求,从而在亚洲、非洲等价格敏感市场快速扩张。在全球通胀与预算收紧的背景下,印度品牌的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它们通过在性能与价格间取得最优平衡,不仅占据国内大众市场,更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东南亚等竞争者形成差异化。随着供应链与生产效率持续提升,高性价比仍将是印度品牌全球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新加坡

新加坡品牌在亚洲市场中长期保持着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和稳定的竞争力。凭借开放的商业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新加坡孕育了涵盖金融、航空、酒店、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塑造国家形象、拓展海外市场以及推动本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普遍重视创新与服务质量的结合,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跨文化传播,成功在区域乃至全球建立了良好的口碑。[b]

[/b]

2025年的《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中,新加坡有23个品牌入榜,比去年增加1个,上榜数位列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第五名。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为:新加坡航空、丰益国际、新加坡石油。

品牌与国家|2025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解读

在新加坡,品牌营销的核心不仅是触达消费者,更在于确保内容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需求高度相关。当地消费者普遍反感被视为单纯的数据标签,而是希望品牌能以真实、个性化的方式与其互动。根据Adobe在新加坡开展的一项调研,近四分之三(72%)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品牌无法提供相关性强的内容和体验,他们会感到沮丧,甚至选择转向其他品牌。同时,70%的受访者希望品牌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互动中展现出真诚,而不仅仅依赖冷冰冰的数据分析。这一趋势表明,个性化和情感连接已成为赢得新加坡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企业在营销中更注重“相关性”,通过精准的市场洞察和故事化的内容呈现,让品牌信息在消费者的日常语境中自然发生。例如,许多零售与餐饮品牌会在营销中融入本地节日、饮食习惯和社会话题,从而增强文化共鸣感。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品牌的参与度与传播力,还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更深的情感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410120259.png

品牌推广

微信图片_20250425231647.jpg

品牌推广

科创节.jpg

品牌推广

ab6b4cd3961517dcbd39161275e91a07.png

品牌展播查询

品牌展播查询.png

微信小商店

微信小商店

微信视频号

视频号